查看原文
其他

张梦琦,高萌 | 法国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一体化: 理念、框架与实践路径

张梦琦,高萌 比较教育研究 2022-05-18
作者简介

✦ 张梦琦,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 高萌,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法国是世界上较早将公民与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国家。1882年的《义务初等教育法》便把公民与道德训导纳入小学教育内容的第一条。[1]1883年,时任教育部长费里(Jules Ferry)在给教师的公开信中强调,应当将公民与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首位。[2]此后,公民与道德教育在曲折中发展,甚至曾一度被取消。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全球化推进,以及社会多元文化冲突与道德失范现象的加剧,法国重启公民与道德教育,并关注各阶段教学的连续性和围绕公民价值开展的教育行动。[3]2013年,法国政府颁布《重建共和国学校方向和纲要法》,整合过去中小学的公民训导和公民、法制与社会教育等课程,确定在各学段开展统一的公民道德课。[4]2015年6月,政府推出《公民与道德教学大纲》,增加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并于当年9月正式实施新公民道德课。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法国公民与道德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基础、课程目标制定、结构和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学及评价的实施,进一步探索其公民道德课程发展的特色。

一、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理念基础


在法国,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公民教育是受共和国建国理念与公民社会崛起的影响提出的。法国大革命代表人物孔多塞(Condorcet)指出,共和国的运转与完善有赖于理性的公民,学校传播知识、技能和文化的目的是培养公民拥有在平等的公共空间中谈论与个体相关的问题以及选择自身代表的能力。[5]《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倡导的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基本原则也成为公民教育的思想基础。道德教育则主要受孔德(Auguste Comte)实证主义学说的影响。实证主义强调全部道德的原则应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以利他主义为基础的品质中寻求;它否定神学的个人灵魂拯救,提倡人道主义。[6]法国首次将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进行结合是在第三共和国时期。20世纪末,法国已将公民与道德教育贯穿于学前至中等教育阶段;进入21世纪后,金融危机、移民和社会安定等问题又促使法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总体上,公民道德课程的一体化主要基于以下两种理念。

一是强调学校作为共和国价值教育的载体,应将各学段教育内容融入对学生“共同基础”的培养。法国虽为移民国家,但并未纳用其他移民国家普遍采取的多元文化主义理念,而是坚持在世俗化原则所建构的公共空间和民主法治框架内促进多样文化的和平共处,并使其“重叠”于国家认同。但文化异质性却使法国逐渐陷于“认知与道德危机不断加深、权利—义务平衡断裂、个体—共同体关联瓦解”[7]的状态。这些不稳定因素延伸至教育领域导致校园暴力频发、教育环境受损……政府由此意识到:学校应当把学生共享共和国价值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具有自律、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公民。[8]政府还要求加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比重及课程培养的连贯性。[9]

1989年,法国颁布的《教育指导法》对教育学段进行周期性规划,通过摆脱单一的年级划分,使学生能够在升学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2005年的课程改革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掌握“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2013年又对“共同基础”进行了重新修订。“共同基础”中“个人和公民的培养”“世界的展现和人类活动”两个领域都同公民与道德教育内容相关。[10]此后,公民道德课程依照“共同基础”的培养框架和目标,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培养理念:自小学至高中的教育内容遵循先进行道德启蒙后培养公民意识、先传递知识后结合实践的发展次序,以使学生在践行社会准则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最终完成由被动社会化向主动社会化的转变。

二是重视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整合,将公民与道德教育同其他学科课程相融合。在法国,公民与道德教育并非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一种融合学校全部学科的教育和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价值观,并使青年依此行动的一种途径。但过去的教育多以零星、分散的形式进行,是一种拼凑的、近似切换频道的文化,而非有条理的论说,进而损害了教学进度和对价值观教育的连贯性。[11]从建构主义出发,将学生对公民的认知、个人信仰和思想品德与主流价值观相协调,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统一的“文化基石”,而要锻炼学生的复杂思维方式,则必须综合借助各学科的力量。[12]但由于传统的分科教学打破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法国开始寻求建立一个基于横向协调各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2015年法国颁布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的共同基础》条例提出,各学科应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13]课程规划委员会强调“共同基础”应立足学生发展,通过建立各个学科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赋予学科教学连贯性和整体性,对传统教学进行根本性变革。[14]2016年法国发布《学生的公民发展历程》通函,指出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公民教育必须“囊括自小学至高中的各个阶段及所有科目,调动各学科教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可以通过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法语、体育、科学等科目引导教师开展与公民意识相关的教学”[15]。在此理念下,公民道德课程的横向一体化教学逻辑也逐步建构。

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框架


为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课内外教育活动相协调[16],法国在《公民与道德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公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起一体化的课程框架。

(一)培养结构一体化:以四大素养为引领

《公民与道德教学大纲》在开篇便指出了教育的总目标:向学生传递自由、平等、宽容、团结、世俗主义、正义精神和消除种族歧视等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学会采取反思性行动,提升个人与集体的责任感,为行使公民权做好准备。[17]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不同教育阶段依照“共同基础”中“个人与公民的塑造”的相关要求,提出培养学生的“知觉感受、法律规则、评判力和参与介入”四种素养[18],进而形成了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的一体化培养结构,明确了从学前至高中5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见表1)。

知觉感受是公民和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感知力的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自身的感受与情绪,并将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或与他人展开讨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法律规则关注学生的规则意识,即让学生了解民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如何体现在共同的规则中。它强调未来公民需要在法律规则框架内进行表达,并能够促进该框架继续发展。评判力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讨论个体在生活中面临的道德选择。它要求学生理解他人观点和道德推理的不同形式,并从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入手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或辩护,进而使学生具备就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和辩论的能力。参与介入强调在学校和更广泛的集体生活中实施旨在塑造人和公民的教育。学校须使学生成为自我选择的行为者,鼓励其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面临考验时对他人的责任感。[19]

(二)教学目标一体化:以跨学段教学为主体

为更好地适应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节奏,教育部针对各级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使公民道德课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序列。

第1阶段(学前阶段)主要依据《母育学校教学大纲》开展综合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方面,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艺术、体育训练和其他活动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公民意识。

第2-4阶段(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公民道德课按照《小学至初中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大纲》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晰了各阶段教育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如在“掌握与分享共和国价值观”方面,第2阶段的教育侧重引导学生掌握规章制度、国家原则和象征、民主社会的基本概念。第3阶段引入法律、个人对集体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法国与欧盟及国际社会的联系,以及民主社会的基本构成。第4阶段则集中学习法国、欧盟的社会准则,进一步认识民主社会原则及特点。(详见表2)

在第5阶段(高中阶段),公民道德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因高中类型多样以及分科制度而各不相同,但均围绕“公民、法律和社会”以专题形式展开。课程专题包含“概念”和“举措”等主题两部分,其教学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价值与原则,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实践。高一的课程主要在个人与法治国家之间建立联系,提倡个人自由要建立在尊重他人、遵守法规的基础上,反对以自由之名的歧视行为。高二的课程结合法国和欧盟内部的社会问题,注重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判断力与行为能力。该专题聚焦于造成社会关系脆弱的影响因素与破解模式等内容。高三课程重视法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多元文化共存要以世俗原则为基础。[20]总体上,高中的公民道德课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及深,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渐上升到提高其公民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体化:以跨学科知识融合为基础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法国将公民道德课同历史、地理课进行融合,由各阶段历史、地理和公民道德教育的老师负责讲授。如初一年级公民道德课的内容为“中学生、儿童、居民”三位一体的身份学习。在“居民”一章中,讲授内容涉及的学科包括法语(名词解析)、历史(各类城市发展)、艺术(街头文化)、地理(空间方位)、数学(假设检验)和社会公民(生活环境的多样性)等。

除上述显性课程外,学校还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蕴含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资源,将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以增强教育过程的完整性与互补性。为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合作,法国推出“跨学科教学实践课程计划”。该计划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要求不同学科教师围绕特定专题通力合作展开教学,包括古代、外国(地区)文化及语言、生态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身体健康与安全、信息交流与公民身份、文化与艺术创造、经济与职业世界等内容。各学区可以自主开发公民道德跨学科隐性课程。例如,斯特拉斯堡学区以“艺术、身体与宣传”为主题,将“战时宣传”作为主线,融合体育、历史和艺术等课程内容,希望学生掌握政治宣传的策略,并发展对艺术作品的批判能力。其中,体育课要求学生设计动作整齐、精神高涨的集体舞蹈,以了解集体舞作为宣传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历史课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研究宣传工具如何在战时服务于意识形态或政治需要;艺术课则通过战争中纳粹的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21]

三、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在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教学实践领域,法国借助以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评估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什么”和应当“怎么做”。同时,针对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和教育环境受社会问题及信任危机影响等问题,法国也提出了促进和改善公民与道德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拓展教学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公民与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导向责任与自由的教育,强调学生最终应成为“参与反观社会过程的意识主体”。为达成这一目标,学校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是丰富教学资源。从文学作品到法院判决书,从法律文本到官方统计数据,从新闻报道到电视节目各类文献资源都为教师所用。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社会争论为切入点开展具体的教学。[22]二是逐级增加课堂互动。小学、初中阶段的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高中阶段主要采用辩论、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23]三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自主意识。如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组织,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组织,通过自治平台,凝聚学生开展集体合作、参与学校和社会民主管理的热情,从而使其更好地认识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承担公民义务。

与此同时,法国也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过去公民与道德教育多由历史、地理课教师单独授课,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团队合作不足,也难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结果导致公民道德课对学生的史地教育先于伦理辩论和公民道德意识的表达。[24]为此,法国推出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要求教师熟知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培养和教学目标,掌握多学科知识。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考察教师的法语和数学基础知识;面试考察教师在公民与道德教育方面的专业技能,包括“公民、共和国和民主”“权力的组织构成”“公民道德教育职责”三项。[25]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担当“摆渡人”的角色,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衔接,以更好地引领、陪伴学生,对其长远发展负责。[26]

(二)完善评估方式,确保公民与道德教育质量

为保证公民与道德教育质量,法国从制度层面完善对学生公民道德课的学习评估,具体采用过程评价和成就评价两种方式。前者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兼顾评价过程的连续性;后者强调对学生初中、高中阶段公民与道德教育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掌握情况的考察。

在过程评价方面,法国借助档案袋和评价表对学生平时的公民与道德知识、能力和态度等进行诊断评估。档案袋主要收集学生在课堂汇报、辩论中个人或集体学习的作品成果,并伴随学生升入高年级。建立档案袋旨在展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与学习目标的比较了解培养效果。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协商确定受评估的作品,这也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评价表同样用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它主要在课堂或学校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共同基础”中“个人和公民培养”的素养要求学生开展自评或同伴互评。每个学习阶段的素养都包含2-3项评价指标。由于公民与道德素养无法以分数衡量,评价表借助“不符合/部分符合/符合/优秀”4个等级对学生予以判定。[27]此外,其他学科课程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公民与道德教育学习成果的反馈。

在结果评价方面,公民与道德也是法国初中文凭考试和高中会考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和历史、地理融为一项考试科目。中考要求学生结合一两段材料,根据实际情境回答相关问题或进行案例分析。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个人反思能力、论证意识、形成判断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等能力。[28]高中的历史—地理—公民与道德会考中,公民与道德部分一般为材料论述题。为减轻高中生压力,公民与道德教育考试一般在高二年级结束时进行。对于参加职业高中文凭会考的学生来说,历史—地理—公民与道德考试是其升入大学的必考科目。

(三)丰富校外活动,深化“国防与公民日”教育

公民与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一方面,法国学校借助纪念性、节日主题活动等方式推进相关教育。如一些学校利用国际人权日、妇女权利日等举办纪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尊重他人、维护男女平等的相关知识和价值观。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为全国“文化历史遗产日”,学生在这一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也会选择贴近生活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开展竞赛、展览、话剧等系列性活动。政府还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公共文化机构为公民与道德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和各种便利。如各类国家博物馆均对学生实行票价减免;一些学区还设立了“教育—国防—国际人权教育网”,向学生提供各类公民与道德教育资讯。

另一方面,法国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公民教育形式,即每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和德国停战协定签订日)为“国防与公民日”。在这一天,所有法国16岁至18岁的青年必须参加法语基础知识测试,并须参加与国防义务相关的教育活动。活动涉及国家军防、欧洲和全球防务、新风险和新威胁等问题,主要向学生介绍国防知识,使其了解志愿公民服务、志愿服兵役等活动。在一天的学习之后,每位参与者都将获得一份证明。该证明是学生在25岁前参加国家性竞考或测试(如职业技能合格证书、职业教育文凭、高中会考、驾驶证等)的“敲门砖”,并取代了过去的兵役制度。[29]

四、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特色


近年来,法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共和国价值屡遭破坏,极右势力、宗教极端主义、“文化沙文主义”抬头,青少年反学校文化行为加剧……这些危机倒逼教育的世俗化和道德化须超越学校教育,对国家治理产生作用。因此,建构连续、统一的公民道德教育成为法国调和个人与公共意识、培养未来维护“共同生活”的青年、保证社会团结稳定的一个重要杠杆。法国的公民道德课程从国家总体引领到社会全面助力,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整合到评估和保障制度的完善,始终围绕教育实践逻辑并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与周遭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一体化实施路径。

(一)以顶层制度设计引领公民与道德教育目标一体化的渐进式发展

公民与道德教育以学生掌握“共同基础”为核心,具备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为导向,形成了“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课程结构。在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下,教育部专门对课程的一体化做了统一安排:大到制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小到规定各学段课程的内容和时长,所有学校均需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行事。建立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整体课程规划,既可避免各学段课程目标出现断裂、教材内容产生脱钩或出现重复,也避免了学生获得碎片化、非连贯性的知识。

同时,《学生公民发展历程》的提出也使学生在整个教育时空都能够得到一致且有效的锻炼和陶冶。[30]其目的不仅要在公民与道德的知识、价值观和实践之间找到“参照物”和联结点,更要通过学段和学科间层层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实践提高育人成效、维护社会公平。法国的经验表明,当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将育人的核心价值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系统、科学对接时,才能更好地引领各阶段德育课程更加有的放矢。

(二)以立体化、跨学科课程推进公民与道德教学一体化的沉浸式发展

法国公民与道德教育采取了立体化、跨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并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深入,形成了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立体化是指课程在四大素养目标的引领下,从认知心理逻辑出发,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自我、他人、集体与社会,再学会处理几者的关系;从发展心理逻辑出发,注重学生年龄和学习节奏之间的关系,从辨别基本概念到发表观点再到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辩论,逐步提高其言语、知觉、记忆力、创造性和思维能力。跨学科则从知识逻辑出发,在显性课程中融入不同学科知识;在隐性课程以及课外活动中将与德育相关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部分内容,让学生综合思考道德、法律、社会习惯之间的联系,为其理解社会各领域的作用提供多种渠道。[31]

在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中,德育教学的沉浸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要求课程实施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协同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衔接与互补,更需要在“幕后”的准备工作中充分调动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的集体反思与合作。只有真正做到将公民与道德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相融合、将学生参与和学校/社会生活情境相结合、将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科认识论框架相匹配,课程的一体化才能发挥更好的实践效果。

(三)以完善过程性评价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教书和育人的融合式发展

法国在推进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一体化过程中,除关注各学段学生“共同基础”的掌握情况外,也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导向与激励作用。首先,教师利用档案袋与评价表等方式即时记录和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其次,学生也有权进行自我评估,可随时将其学业进展与目标进行比较,了解不足,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考核避免唯分数论,并依照一定的学业成就标准和四个水平等级将学生在各学段末期的表现进行概括,从而使评估更具弹性。

上述几方面特点也是法国借助评估机制,发展一体化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根本诉求。即依据学科属性与学生特点对评价原则、工具、方法等做适当规定和说明,并按照学习阶段、目标维度等设计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具有渐进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业质量标准[32],在考虑学生差异和综合学业表现的基础上,真正将教书和育人切实融合在德育一体化过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使其具备融入社会的资格,并能够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33]

(四)以课堂外力量支持公民与道德教育同社会环境的互动式发展

法国始终强调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对培养学生公民与道德素养的重要作用。公民与道德教育一方面以课堂为依托,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竞选学生代表、做家校沟通的桥梁,培养其团结与领导组织、同他人进行协商的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了解和介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公民与道德教育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生活服务、政府选举等实践,以及各种纪念日和国防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晓社会运转和集体生活的基本特征,提升集体认同感和责任感。因此,法国在倡导公民与道德教育走向课堂外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合作体系和环境,从而让共和国价值观永葆生机。

在数字化时代,法国越发关注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要避免学生成为“丰裕社会”下隐藏在暴力、无知背后,缺乏社会公德的“键盘战士”,学校显然已不是教育的唯一参与者。法国政府通过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综合利用其他支持力量,识读学生了解社会的心理,洞悉和规范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建构和保障德育生态的一体化,继而引导学生在与具体情境的互动中获得并提高道德意识与公民能力。


参考文献:

[1]Sénat. Loi du 28 mars 1882 sur l’enseignement primaire obligatoire [EB/OL].(2016-06-03)[2019-12-11].http://www.senat.fr/evenement/archives/D42/mars1882.pdf.

[2]Jules Ferry. La circulaire du 17 novembre 1883 [EB/OL].(1997-04-10)[2019-12-11].https://www.samuelhuet.com/fr/paid/41-textes-officiels/743-lettre-de-jules-ferry-aux-instituteurs.html.

[3][9][11][22][24]Jacqueline Costa-Lascoux. L'école et l'exigence éthique [EB/OL]. (2000-03-01)[2020-02-13].https://www.revue-projet.com/articles/2000-03-l-ecole-et-l-exigence-ethique/.

[4][17][18][19]MEN. L'enseignement moral et civique au Bulletin officiel spécial du 25 juin 2015 [EB/OL].(2015-06-25)[2019-12-20].https://www.education.gouv.fr/l-enseignement-moral-et-civique-emc-au-bulletin-officiel-special-du-25-juin-2015-5747.

[5]Franois Audigier. L'éducation civique à l'école primaire et au collège en France : un ancien projet, des tensions permanentes, une actualité renouvelée [J]. Thématiques, 1999(7) :33-51.

[6]王晓辉.法国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当前改革[J].教育科学,2009,25(03):85-91.

[7]上官莉娜.多元文化、世俗性与价值观教育——法国中小学复设“世俗道德教育”课程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2):101-105.

[8]MEN. Socle commun de connaissances et de compétences [EB/OL].(2006-07-20)[2019-12-09].http://www.education.gouv.fr/bo/2006/29/MENE0601554D.htm.

[10][13]MEN. Le socle commun de connaissances, de compétences et de culture [EB/OL].(2015-04-23)[2019-12-10].https://www.education.gouv.fr/le-socle-commun-de-connaissances-de-competences-et-de-culture-12512.

[12]Jourdain Christine. L'enseignement des valeurs à l'école. L'impasse contemporaine[M]. Paris : L'Harmattan, 2004 : 229.

[14]MEN. léments de présentation du projet de socle commun de connaissances de compétences et de culture [EB/OL].(2014-09-11)[2020-01-23]. http://cache.media.education.gouv.fr/file/Le_systeme_educatif/92/5/presentation_du_projet_de_socle_commun_de_connaissances,_de_competencens_et_de_culture_350925.pdf.

[15]Demarches Administratives. Le parcours citoyen de l'élève du CP à la terminale [EB/OL].(2018-04-26)[2020-02-13].https://demarchesadministratives.fr/demarches/le-parcours-citoyen-de-leleve-du-cp-a-la-terminale.

[16][30][31] MEN. Le parcours citoyen de l'élève [EB/OL]. (2018-07-03)[2020-02-13].https://eduscol.education.fr/cid107463/le-parcours-citoyen-eleve.html.

[20]Eduscol. L'EMC dans la classe et dans l'établissement – lycées [EB/OL].(2019-04-19)[2020-01-25].https://eduscol.education.fr/cid92574/l-emc-dans-classe-dans-etablissement-lycee.html.

[21]Académie de Strasbourg. Exemple d'EPI : Arts, corps et propagande  [EB/OL].(2017-11-08)[2020-01-28]. https://www.ac-strasbourg.fr/fileadmin/pedagogie/college2016/epi/EPI_danse_et_propagande_eps_hgeo_artpla_.pdf.

[23]Eduscol.Programmes et ressources en enseignement moral et civique [EB/OL].(2019-12-20)[2020-02-14].https://eduscol.education.fr/cid144145/emc-bac-2021.html.

[25]Cap' CRPE. Programme d'enseignement civique et moral au CRPE [EB/OL]. (2020-02-28)[ 2020-03-14].https://prepa-crpe.fr/programme-crpe-enseignement-civique-moral.

[26]Fanny Morquin. Enseignement morale et civique : Mise en situation professionnelle [M]. Paris : Nathan, 2019 :15.

[27]Eduscol. L'évaluation de l'EMC à l'école et au college [EB/OL].(2016-09-15)[2020-03-18].https://cache.media.eduscol.education.fr/file/emc/63/9/Ress_emc_evaluation_ecole_college_521639.pdf.

[28]MEN. Diplme national du brevet. [EB/OL].(2017-12-22)[2020-03-20].https://www.education.gouv.fr/pid285/bulletin_officiel.html?cid_bo=12  2780.

[29]MEN. L'éducation à la défense : le parcours de citoyenneté [EB/OL].(2017-05-05)[2020-03-23].https://www.education.gouv.fr/l-education-la-defense-8276#.

[32]赵明辉,杨秀莲.法国义务教育新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04):20-29.

[33]Annie Feyfant. Réussite éducative, réussite scolaire? [J]. Note de Veille de l'IF Revue de littérature de recherche, 2014 (2):1-24.

往期精彩回顾钱晓菲 | 设计教育空间:美国现代学校建筑观念的形成
张斌贤,等 | “完整儿童”观念在美国的早期演变
周作宇 | 比较的迷雾:未来世界的历史回音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11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关注我们
微信号:bjjyyj2019网址:http://bjjy.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